设置在小区里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
矿泉水瓶被吸入后,会有一定数额的“环保金”。
2019年,“垃圾分类”成为一个热点词,不少城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垃圾分类的普及,青岛已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1月6日,备受关注的《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将正式施行。连日来,半岛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垃圾分类”在青岛落地,智能垃圾分类设备进驻各个小区。不过,受到居民意识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互联网+垃圾分类”想大显身手,仍然任重道远。
放进垃圾“吐”出钱
这台设备真不简单
在李沧区升平苑社区,“垃圾分类”的宣传随处可见,其中分布在社区内的两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格外引人注目。12月26日,半岛记者走访发现,这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与快递柜外形相似,主要由6个不同的垃圾回收箱组成,所回收的垃圾种类各不相同。废旧书刊、纸皮、纺织物、玻璃、金属及有害垃圾放进去,回收机就会“吐”出钱来。
随后,半岛记者按照回收机的类别提示,将随手携带的纸箱和矿泉水瓶分别投入不同的箱子,通过APP扫码后,不同的箱子就会开口,将垃圾放入后,回收设备就会对投入的垃圾进行智能识别和称重,并根据不同废品的市场价格计算返现金额。记者先后投送了4个矿泉水瓶,后台提示记者获得环保金0.08元。由于投送的纸箱的重量过轻,因此没有获得环保金。
对于这台设备,周边居民并不陌生,“这是今年夏天安上的设备,我女儿帮着我远程操作,用着非常方便,家里有垃圾就往这里面送,主要是为了垃圾分类,也不指望能挣多少钱。”一位居民介绍,半岛记者注意到,经过一番投放,这位居民共获得了0.64元环保金。不过,现场也有居民对这台设备并不“感冒”,称平时都是把垃圾直接投放到垃圾桶中,并不会使用这台垃圾回收机。
垃圾分类备受关注
各大公司抢滩青岛
半岛记者注意到,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鼓励“互联网+”模式等创新体制机制,来实现线上信息流与线下物流的统一。半岛记者梳理发现,垃圾分类已经成为资本青睐的目标,目前各类平台及APP已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纷纷“抢滩”青岛,协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促进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除了风靡一时的“小黄狗”智能垃圾回收机,支付宝也上线“易代扔”服务,半岛记者咨询得知,目前这项服务已经覆盖青岛在内的133个城市,可免费上门回收生活垃圾。记者了解到,在“易代扔”功能里,包括了家电数码回收、生活垃圾回收、大件付费回收等上门回收服务。
2018年初,青岛市首个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箱在市北区试点运行。在青岛本地企业中,国信集团综合服务云平台(APP名称为便捷青岛),以可回收垃圾为重点,推广以“便捷青岛”APP为用户和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垃圾回收模式,打通可回收垃圾变卖金额与“便捷青岛”积分体系,通过积分奖励及多场景应用,引导居民从源头促进垃圾分类落地。
回收覆盖范围太小
收购的价格无优势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使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时,对于已经习惯手机扫码和下单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新兴的垃圾分类回收方法并没有任何障碍,只要根据回收机或者APP上的提示内容,年轻人就能迅速适应这种智能垃圾分类方式。而对于许多中老年人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很多人不得不寻求子女的帮助才能使用垃圾回收机。
此外,在很多地区,智能回收设备在价格方面没有优势。在智能回收设备出现之前,可回收垃圾的收集工作主要由拾荒者这一群体承担。他们从垃圾箱或者上门收集可回收物品,再卖到废品收购站。例如废纸壳拾荒者的收购价格为1元/公斤,而智能回收设备的价格和收购价格基本持平,但无法提供上门服务,居民为了图方便,很可能会继续将垃圾卖给拾荒者,而不是把垃圾投放到智能垃圾回收机中。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智能垃圾回收机等“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方式,还存在覆盖范围过小的问题。记者在一款回收设备APP覆盖范围地图上看到,山东省可供使用的设备一共529台,青岛各区市占据一半多,大约投放317台设备,相对于岛城庞大的小区数量,这一投放数字显然偏少。在青岛本地的一款APP上,记者发现只提供市北区和高新区的智能回收服务,其他区市的服务尚未覆盖。
垃圾分类意识薄弱
急需提高普及推广
记者了解到,利用“互联网+”促进垃圾分类的落地,岛城不少居民已经受益。不过,采访中记者发现,阻碍垃圾分类“落地生根”的因素还有很多,除了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的垃圾分类意识薄弱,也是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据第三方评估机构──青岛未来盛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1000份调查问卷结果,青岛市各地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不一,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65.2%的被访者处理垃圾的方式为一整袋一起处理,进行分类后再处理的受访者占比为33.61%,不知如何分类、习惯性不分类是垃圾不分类主因。通过对垃圾不分类原因的调查,问卷调查发现,超过一半受访者不知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长时间养成不分类处理垃圾的习惯是被访者不对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另外,48.77%的受访者表示垃圾分类耗费时间较长,时间匆忙也是导致不对垃圾分类的重要原因。另外,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薄弱也成为阻碍垃圾分类的重要因素。
记者注意到,从调查结果上看,多种因素阻碍了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从被访者对实施垃圾分类工作的困难选择来看,多种因素阻碍青岛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75.17%的被访者认为居民环保意识薄弱阻碍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72.57%的被访者表示对垃圾分类还不了解,67.06%的被访者认为当前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不够,63.27%的被访者认为设施不够完善,40.37%的被访者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规划。
利用市场化的力量
提高居民分类意识
对于即将正式施行的《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青岛市委党校刘文俭教授认为,垃圾分类是城市治理的一个课题,其中垃圾分类的推行能够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应该加强垃圾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刘文俭说道。
为了加强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市场化力量的投入,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市北区有‘小北分类’,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和市场化的引导,给居民相应的回报,逐渐生成垃圾分类的产业链条。”刘文俭介绍,平时还需要宣传报道,让更多市民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根据国外的经验,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刘文俭认为,相关部门还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逐渐提高居民的分类意识。